第230章 十五万义子-《带着宝藏复大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曹县的孩子营地,设施在不断的完善,规模相当巨大。几乎已经成为了一座中等城市了。

    王学军和公主一进入营地,十五万被解救的孩子一起跪倒高呼:“干爹,干娘——”

    那声势真的是壮观极了。

    古人喜欢收义子,当初毛文龙收义子三百,义孙一千,成为东江镇的骨干。

    魏忠贤收义子义子义孙三千,可谓空前绝后。

    但王学军一下子就收义子义女十五万,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但绝对是空前绝后了。

    但毛文龙的义子义孙,是东江镇骨干,魏忠贤的义子义孙是他的铁杆打手。

    而王学军收的这十五万,可就是吃他的十五万张嘴了。

    没办法,人家喊你干爹了,那你就得养活。

    于是,紧急从扬州自己的纺织厂,调来布匹,从松江,调来棉花,给每个孩子先缝制一套棉衣。

    从枣庄购买大批的焦炭,为孩子们取暖。

    这大冬天的,没有棉衣是要冻死人的。

    从淮扬购买大批的粮食,可不能把孩子们饿坏了,这可都是长身体的时候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教育问题。

    请来大批的教书先生,不管男女一律加以教导。

    但王学军不想把这群孩子,教导成一堆只懂得八股而草苗不分的书虫,而是按照他后世的记忆,亲自编写教材。

    分语文数学、简单的物理,英语?就算了,王学军还准备让欧洲人都以学会汉语而骄傲呢。

    那首歌怎么唱来着?世界人都说中国话吗。

    融入世界,必须的,但必须是以我为中心的世界,要不,融入干什么?

    这样的教学,在这个时代已经离经叛道了。

    但你好就不能有脾气,我的孩子,我愿意怎么教就怎么教,关你屁事。

    王学军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,还开办了技校。

    请来厨师,教孩子们做饭做菜,请来了裁缝,教女孩子缝制衣衫,请来老农教导孩子们耕作。

    还有泥瓦匠,木工等等,甚至搓澡修脚,如果这个年代有挖掘机,王学军绝对也会办个技校的。

    反正目的就是一个,要让孩子们有一技之长,未来走向社会,好有一技伴身。

    于是,在一年后,人们发现,馆子里的饭菜越来越好吃了,街上有了现成的服装店了,而且还花样翻新的让你捂不住口袋,泪流满面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